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5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7
  

  • 全选
    |
  • 白永秀, 赵兴花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的理论在新的实践中诞生,我们所处的新国情、新世情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本文从理论溯源、理论借鉴、理论探索、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创新五个阶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进,借鉴《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以新质生产力为底层逻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硬核、政府与市场关系为基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理论主体,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 宋宪萍, 李娇娇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3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逆全球化潮流的持续冲击下,全球化市场“分化”与“断裂”风险日渐凸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形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全球化形态,“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变革现有国际秩序的意愿日益强烈,二者之间竞争博弈的张力撕裂全球治理秩序,引致全球治理困局下的全球化市场困境。高水平大国市场是大国在世界动荡变革期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资源,其形成的内在机理在于分工深化与市场规模扩张之间循环累积所建立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进而实现创新激励、规模经济、空间集聚与本地市场等多种效应耦合的综合优势。当今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利用国内市场支撑新时代增长的条件,要在治理维度和实践维度谋求构建高水平大国市场的科学策略,以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来促进和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战略互动和融合。
  • 王朝科, 张舒怡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5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资源,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赓续和创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大调整、全人类面临诸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危机等众多难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文化、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等多领域、多系统协作共建的过程,因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构建新型国际政治关系的基本原理,也是构建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崭新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体系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更高的共同体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更合理的国际分工、更和谐的国际生产关系以及各国之间更公平地分享国际剩余价值。基本目标是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各国人民协同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实现国家不分大小的共同繁荣。
  • 张磊, 刘长庚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86-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和分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现代社会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的方式或依据不外乎三种:市场逻辑、政府逻辑和社会逻辑,这三种制度逻辑内嵌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决定着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回顾新中国75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站起来时代(1949—1978年)、富起来时代(1979—2012年)、强起来时代(2013年以来)三个阶段的经济制度变迁中,市场激励、政府调节、社会规范三元逻辑不断互动演进,并趋于融合。实践经验表明,市场或政府单一逻辑难以缓解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社会逻辑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在改革效果上较好地调和效率和公平的矛盾,进而持续提高人民生产参与的平等程度和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新时期深化经济制度改革,要着力推动市场、政府、社会三元逻辑的融合和平衡,坚持发展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生产增长和分配公平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 宋清华, 郑琳琳, 陈奕景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108-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委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本文运用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党委领导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领导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显著提高了企业ESG表现。机制分析显示,党委领导下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和减轻管理者短视是其提高ESG表现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动机分析发现,党委领导下企业ESG表现的提高是出于价值性动机而非资源性动机和合规性动机,且企业ESG实践能够切实提高其绿色发展能力、降低漂绿风险。此外,党委领导下供应链核心企业能够产生明显的正向ESG溢出效应,有利于提高上游供应商的ESG表现,对下游客户ESG表现的促进效果不明显。本文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的政治优势,推动企业ESG表现稳步提高,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 王小军, 刘越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139-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帝国主义通过垄断作为生产条件的能源来控制社会化生产方式,建立了能源帝国主义这一新的霸权形式。能源帝国主义本质上是由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动员和运行塑造的社会权力衍生出的社会形态,其时代特征仍然服从于列宁所分析的帝国主义五大特征。能源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次级驱动力,贯彻了生产条件改变生产方式的逻辑,贯穿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全过程,指明了生产方式演化的新方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针对能源帝国主义提出应对策略,一方面要通过价值革命破除垄断资本逻辑下的能源可再生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剩余的国际共享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盖凯程, 唐湘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16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内含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理论意蕴、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时代意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意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我国生产力发展模式依次经过了以物质积累为主导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模式、以数量增长为优先的粗放生产力发展模式和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三个阶段。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指向是:明晰生产力动力来源,以创新为主线激发新质生产力增长动力;立足生产力要素特征,以质优为关键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夯实生产力发展基底,以绿色为基调助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遵循生产力运动规律,以新型生产关系为保障反促新质生产力进步。
  • 孙景宇, 李金凤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176-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支出不仅对保障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而且还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经济有重要影响。马克思主义学派最早开展相关研究,并在利润率下降和价值实现两个研究维度形成了系列成果。新古典学派主要从供给侧进行研究,Feder-Ram模型和增广索洛增长模型的出现推动了相关研究朝着规范化和实证化的方向发展。凯恩斯学派主要从需求侧进行研究,探讨了军事支出在形成额外需求、影响资源再分配、间接影响民用经济和创造额外储蓄等四个方面的作用。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各学派的发展脉络、理论创新和代表性成果,并指出不同学派间的异同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李嘉楠, 汤胜君, 赵书宁, 高岭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1): 19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思想史中,马克思和凯恩斯对技术进步对劳动时间的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技术进步并不会缩短劳动时间,而后者则乐观地认为技术进步会极大地缩短劳动时间。针对马克思—凯恩斯劳动时间命题,本文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使用计量方法加以检验。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了独特的2001—2017年行业劳动时间面板数据,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需求下降的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有机构成越高的行业,在需求下降冲击后,越倾向于增加劳动时间。高资本有机构成行业相对于低资本有机构成行业,劳动时间在金融危机后平均增加了0.8个小时。本文的结果在更换度量指标、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检验后保持稳健。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利润率、市场势力与产业后备军是资本有机构成影响劳动时间的三个机制。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假说,而不是凯恩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