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3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17

  • 全选
    |
  • 刘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3-18.
    摘要 ( 16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阶段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所规定的。因而,对于发展阶段的判断根据主要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征;进而,发展阶段的判断是否科学,从根本上涉及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发展要求、基本特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涉及基于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对生产关系的性质、特点及运动规律和趋势的认识。所以说,发展阶段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深刻的教训在于对发展阶段的认识缺乏历史客观性,脱离发展的客观实际,脱离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史观。比如,否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客观性、长期性。在苏联的实践中,由建立苏维埃政权到进入社会主义是非常短暂的过程,伴随着生产关系急剧变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严重破坏。在我国历史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虽然没有形成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但也是大大缩短了预定时间进程。“穷过渡”导致的严重结果便是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脱离了生产力性质、要求。又比如,否定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长期性、艰巨性。在苏联的探索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久,便宣布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后来虽然有所退却,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坚持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也都受到“共产风”的影响,否定社会主义阶段客观规律的存在,甚至在“一大二公”基础上,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等,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严重破坏。
  • 逄锦聚 龙禹玺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7-21.
    摘要 ( 30 ) PDF全文 ( 10 )   可视化   收藏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有多个维度,从发展道路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国情,尊重人民选择,坚持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在鲜明的中国特色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包含着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为人类走向现代化展现了美好前景,提供了现代化道路的全新选择。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做好八项工作,包括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高质量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 沈坤荣 史梦昱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22-41.
    摘要 ( 23 ) PDF全文 ( 41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自身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适配性,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下交通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提升交通运输质量、织密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立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于筑牢现代化物质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于维护和平与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交通强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需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跨境交通系统。
  • 刘凤义 计佳成 冯志轩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42-70.
    摘要 ( 22 ) PDF全文 ( 10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一个在中国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是否来源于其垄断地位。文章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经济循环和再生产的特点,创新性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线性生产分析框架,测量了行业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偏离程度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将行业置于国民经济的分工和循环过程中,在控制再生产过程中技术因素的条件下衡量不同行业利用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以此考察国有企业占比与行业垄断利润的关系。本文将中国的情况同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在内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相比于美国和日本,其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更低,而与德国和法国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类似。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对国内国有企业占比与行业垄断利润获取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不仅没有通过自身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而且压低了本行业的产品价格,通过低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补贴了非国有企业,通过较低的价格水平提高了其他企业的利润。从国民经济整体循环看,国有企业不仅不存在依靠垄断利润“与民争利”问题,而且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积累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 陈姝兴 丁任重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71-101.
    摘要 ( 15 ) PDF全文 ( 10 )   可视化   收藏
    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中系统剖析消费的功能,探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提振效应。结合马克思两部类经济增长模型和包含结构变量的潜在产出模型测算中国1979年以来的消费潜力,并预测未来至2035年的消费潜力,探究未来消费潜力支撑经济增长的内在数量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消费潜力的趋势总体平稳,既不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失速,中国消费提振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叠加周期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痛点是消费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严重制约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了提升消费潜力的相应路径。
  • 尹庆双 肖磊 杨锦英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02-126.
    摘要 ( 41 ) PDF全文 ( 160 )   可视化   收藏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中国道路是在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 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新时代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 “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共同富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中国实践表明,人的全面发展是合规律合目的性的实践过程,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历史性和阶段性特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遵从生产方式发展规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共同体与个人协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高度统一。新发展阶段意味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境界,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策范式导向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高帆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27-145.
    摘要 ( 49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的新经济概念。本文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提出逻辑、理论内涵和多维意义,强调我国提出 “新质生产力”,导源于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绩效以及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导源于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及其对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在结果、要素、要素组合、产业形态以及保障等维度的含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进行了内涵比较。立足于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阐述,本文进一步探究了这一概念提出在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意义,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在实践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在理论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
  • 李政 廖晓东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46-159.
    摘要 ( 40 ) PDF全文 ( 14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的革新和未来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深度理解和认识其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经济思想史中的核心主题,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和现实逻辑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历艰难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两个阶段,现在正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迈进,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谁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率先取得突破,率先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我国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作为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范从来 刘晓辉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60-176.
    摘要 ( 25 ) PDF全文 ( 12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年来,金融开放对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金融开放的定义和测度、资本账户开放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金融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渠道以及汇率和汇率改革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四个方面梳理了金融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文献。通过对近20年来上述四个方面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本文立足中国现实,进一步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未来应着力加强中国的案例研究、外汇市场开放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的研究以及中国的制度特征和双循环格局下金融开放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
  • 王生升 刘慧慧 方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77-192.
    摘要 ( 41 ) PDF全文 ( 8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经济治理的失灵根源于其经济基础中对抗性矛盾的激化,两党互斗的政坛乱象不过是经济基础中激化的矛盾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中表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逐步呈现金融化趋势,不仅恶化了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条件,也侵蚀着技术创新的产业根基,导致美国国内产业资本积累面临无法克服的困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面临巨大的断裂风险,这成为引发美国国家经济治理失灵的直接原因。从历史长周期视角看,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矛盾、资本积累与社会消费矛盾以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矛盾累积深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续,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国家经济治理的制度边界。三重矛盾的累积深化严重挤压了美国经济治理的政策空间,使其陷入顾此失彼的制度性失灵。
  • 张维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193-208.
    摘要 ( 20 ) PDF全文 ( 9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人畜共患传染病日益频发。这一趋势绝非偶然,而是人类活动不断侵犯自然生态边界的结果。本文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以2014—2016年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疫情为例,剖析国际金融资本和跨国农业企业在欠发达国家逾越森林生态的安全边界、推行工业化单一种植、触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连锁机制。证据表明,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人类健康之间存在内生性冲突。政策制定者应将防止资本侵蚀生态红线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顶层设计中;否则,单纯依靠疫苗与药物研发,人类将永远无法阻止新疫情到来的步伐。
  • 王娜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6): 209-224.
    摘要 ( 10 ) PDF全文 ( 6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病毒的不断出现引发学者们对病毒传播社会机制的探究,有学者结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方法,提出 “结构性同一健康”理论,探讨全球资本循环,特别是国际农业垄断资本运动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演变来看,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以来,国际农业垄断资本通过推动各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产品全球贸易等各领域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从而控制全球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通过扩大土地规模和集约化生产等多种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态系统被侵蚀和破坏,新的病原体不断被释放,并随着全球农业供应链快速扩散传播,带来了公共卫生危机的可能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