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3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17
  

  • 全选
    |
  • 程恩富 宋宪萍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经济秩序在动态中不断调整,全球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大政府”取代“大市场”,贸易保护取代贸易自由,全球价值链的本土化、区域化取代全球化,数字经济取代传统经济。全球价值链本身是一个资本逻辑统领的结构化的分工体系,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逻辑起点应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构。为了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境,我国需要继续实施多边主义构筑制造业升级机遇,努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着重推动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及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系统化环境生成。
  • 樊丽明 解垩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2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移支付与区域平衡发展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现实关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凸显等一系列矛盾,这显然是当前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瓶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区域补偿政策载体,是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更是筑牢边疆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之处,在促进均等化等方面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政策预期,由此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搭建了转移支付推动区域平衡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重点聚焦于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政府行为以及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以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应、地方官员偏好等因素为抓手对内在作用机制做出了进一步的剖析。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长期趋好的特征,对口支援等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措施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但是,转移支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发挥还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健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强转移支付的精准性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代志新 魏天骐 高宏宇 高宁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6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体现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统一体。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财税制度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政治经济学视角系统梳理了财税体制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机制及现实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推动共同富裕的财税体制改革路径,指出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优化税制结构,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纵深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社会第三次分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分配公平,推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 钞小静 王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86-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主义国家在“黄金时期”形成了劳资联合的调节模式,改善分配关系并激发有效需求,支撑福特主义积累体制有效运行,形成了更快更高质量的增长并提高了更多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法国调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了具有动态特征和累积因果循环联系的经济增长框架,分析了工资利润分配方式调整如何通过有效需求扩张的方式反馈到资本再生产以及技术转变的过程,提出生产率、利润(积累与投资)、实际工资(需求)在“正反馈机制”下的协同增长模式,阐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充分借鉴法国调节学派的观点,针对现阶段我国出现的收入分配问题和内需不足的转型困境,本文认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形成更加公平的生产关系以促进更高质量的生产力,以公平促发展。转变我国过去“非平衡”的积累体制,具体需要从完善分配方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保护,“量力而行”完善福利保障体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方面重构调节模式。
  • 邬璟璟 杨柔 李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10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关键诉求。中国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CSSA)理论是在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SSA)理论基础上结合国情而构筑的中国化理论,承袭其基本理论框架,衍生出“资本—劳资—政府—意识形态—生态—国际”六大核心利益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拓展了研究思路,提供了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分析框架。由此,文章形成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纵向逻辑以“九专题”为线索,即从发展阶段问题出发,分别探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发展、国家宏观以及国际“七过程”,落脚到基本经济制度演变;横向逻辑在对七过程进行分析时引入六大利益关系框架,分别构建基于CSSA的生产理论体系、交换理论体系、分配理论体系、消费理论体系、生态理论体系、发展理论体系、国家宏观理论体系和开放理论体系。横纵逻辑之间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脉络。
  • 黎贵才 卢荻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129-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接过马克思的接力棒,重新开启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控制”“劳动分化”“劳动后备”构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不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方式、劳动控制的手段和劳动压榨程度也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和后果基本一致,即都是为资本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服务,都造成工人阶级的分化,都以维持和扩大产业后备军为手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劳动力市场分割日益明显,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当前,我国需进一步加强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建设,打破各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完善劳动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劳资合作共赢关系,为经济增长创造更好的微观基础。
  • 邱海平 曾悦梅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154-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劳动力商品化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重要内涵。在 《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前提条件、历史过程和多种状况,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启发。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数字经济和建立在数字平台基础上的零工经济与零工劳动现象蓬勃发展。在零工经济和零工劳动中,资本控制劳动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本质。零工经济和零工劳动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范围,加剧了劳动力商品化的不稳定性,从而更加有利于资本增殖和资本积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认识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 朱宝清 高岭 王艺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172-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西方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为资本主义带来了繁荣,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国家问题的重新审视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密利本德—普兰查斯之争拉开序幕,直接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辩论。这场辩论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积累”与“合法化”之间的两难境地提供了理论棱镜。辩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1975年,该时期主要聚焦于新李嘉图主义与原教旨主义关于国家支出危机的异见,以高夫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者认为国家支出主要是生产性的,危机发生在分配领域;以亚菲、布洛克、法因和哈里斯等为代表的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国家支出是非生产性的,危机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尤其是利润率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1975年后,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分析核心的新进路,以霍洛威、皮乔托、克拉克等为代表,并将其运用于对工人阶级与福利国家之间矛盾和斗争的案例和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回顾英国CSE辩论”有助于理论界深入思考今后如何重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 王涵枫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5): 196-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国家形式与资本形态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构建国际经济秩序周期性演进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周期性演进反映了资本逻辑从内在于民族国家到实现全球化的动态过程,由不同形态的资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形式下通过对国家结构和职能的塑造来表达其总体性权力,并决定了这一阶段国际经济秩序的物质内容。本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英国周期和美国周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周期相对于英国周期资本逻辑更为深化,美国周期本质上是英国周期金融扩张阶段的延续。在资本逻辑下构建的国际经济秩序再生产出了自身的反对力量使危机无法避免,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当前的全球治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