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3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5-17
  

  • 全选
    |
  • 谢地 齐向炜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正在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与已经实施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相互配合,通过“叠加效应”“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旨在全面擘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空间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完善统筹机制,进一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 蒋永穆 廖浩君 谢强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2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是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当前经济建设中还面临经济发展质量仍不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收入分配差距仍较大、全球经济复苏仍乏力等难题,需要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采取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等针对性的措施去破解,从而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 杨静 任振宇 龚昊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4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①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问题,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2年,学界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这一重大问题,对资本的内涵、特性、行为规律及其存在必然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化了对资本的认识,特别是聚焦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理论、实践、意义等问题,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 韩文龙 晏宇翔 张瑞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6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全新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将会通过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互促不仅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还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因素。结合国务院所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可以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分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四个方面,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分为核心技术突破、产业数字化转型、供应链产业链升级、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数字经济贸易规则治理五大路径。我们梳理了2022年学者们对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上述重点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 贺立龙 刘丸源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89-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经济基础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应“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经济格局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亟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姬旭辉 叶青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106-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 谭璇 冯志轩 刘凤义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126-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基础理论与方法、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三大主题,我们将2022年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价值理论、宏观理论与经验方法、技术变革、收入分配、国际贸易、世界体系等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介。
  • 周文 司婧雯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154-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已证明,认识民营经济不能简单化陷入公与私之辩。只有超越公与私之辩,才能更好全面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民营经济在生产力、财富、分配和生产关系上都体现出二重性。在生产力上,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主体;在财富方面,民营经济是私人财富与社会财富的统一;在分配方面,民营经济体现了“先富”与“后富”的统一,发展民营经济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在生产关系方面,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
  • 林光彬 刘志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17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财政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因而与市场的互动方式必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本文通过考察我国财政与市场的互动演进关系发现,我国财政始终服务于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财政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财政内在地嵌入经济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一大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困难是政府推进市场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即当原有的经济体系不能为财政收支提供足够的支撑时,财政体制往往率先改革,通过市场化、增量改革为政府寻找财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财政体制对市场的形成起着某种主导作用,市场化的方式和进程与财政收支存在对立统一和激励相容的国别特征。
  • 蒋茜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196-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蕴含了“技术—资本—国家”的三重逻辑,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具体反映。技术逻辑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国家逻辑为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支撑,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逻辑整体。其中,资本逻辑凌驾于技术逻辑和国家逻辑之上。从技术逻辑来看,美国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维持全球科技霸权地位而发动贸易战和科技战,加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危机,扩大了全球技术鸿沟,导致当代经济全球化陷入技术困境之中。从资本逻辑来看,随着当代金融资本的全球膨胀,资本陷入了自身所致的发展困境之中,表现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全球贫富分化的加剧。从国家逻辑来看,当代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缺乏代表性和包容性、公平性与有效性,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难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矛盾。技术困境、发展困境、治理困境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框架内是无解的,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坚持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需要引导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 张广兴 刘刚 龚昊 杨梦溪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3, 14(3): 21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正阔步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于2022年12月18日在河北师范大学线上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