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2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11-17
  

  • 全选
    |
  • 任保平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本文以从形成经济增长奇迹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为主线,提炼和总结了中国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理论贡献。一方面提炼和总结中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改革开放2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掀起一波热潮,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又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学界首先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表征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等角度进行了概括和提炼。中国经济学家还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形成,认为其主要得益于一些特殊优势,主要包括阶段性优势、大国优势和制度优势。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是在市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在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具有与发达国家、东欧国家和苏联以及东亚经济发展不一样的特殊增长条件、增长因素、增长路径、增长动力、增长机制,所呈现出的超常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学者的贡献在于,立足中国模式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逐步跳出西方经济学的解释框架,立足于问题导向的、长时段的、全面的历史分析,开始形成自己的解释。另一方面提炼和总结了中国学者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对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不是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而是要进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为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科学的导向。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指标体系、统计体系、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六大体系。高质量发展模式要实现通过创新驱动使得经济结构在许多领域实现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升级、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新动能培育、新发展格局构建、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开放等重大问题。
  • 姚树荣 陈锴民 崔耀文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35-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市场在土地要素配置中能否起决定作用的持久争论是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的重要原因。随着“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逐渐走入困局,深入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宏观背景出发,阐明了市场决定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循环逻辑和土地要素配置的关键作用,并分析了土地要素配置中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产业结构和城乡发展失衡,进而引发供需结构脱节、国民经济循环受阻的作用机制。提出新时代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应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好三方面作用:当好土地市场发育的赋能师,担起土地市场失灵的补台责任,守好土地市场风险的安全阀。
  • 王婷 苏兆霖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5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分配制度改革和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第三次分配与慈善的区别、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第三次分配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第三次分配是以共同富裕为导向,以多渠道的慈善捐赠、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多样化的公益活动等为主要内容,是各类社会主体自愿进行财富资源、技能服务等向需要帮助群体转移的分配方式,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收入分配体系,对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全面共同富裕发挥促进作用。发展第三次分配应处理好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坚持内容创新和加强监管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市场、政府和社会机制的协同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良好风尚。
  • 胡德宝 翟晨喆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7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战略部署。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点将转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理论上接续,在实践上共通,二者的有机衔接将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两大战略部署是一致性、联动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在理论逻辑上,二者均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发展目标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相统一。在实践逻辑上,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在产业、人才等方面奠定基础并提供借鉴,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持久动力来源。要重视二者的衔接机制,注重构建产业升级机制、建立统一市场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激发农民主体作用机制。在深刻理解两大战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有为政府、建立有效市场、推动产业振兴和健全体制机制等路径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
  • 张桂文 王子凤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86-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考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对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协调城乡关系、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实践经验。
  • 林木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104-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在毕生致力于东西方经济理论沟通、力图在新剑桥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经济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努力践行“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国化”方面,宋则行教授堪称一位杰出的代表。早在大学时代,他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中国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英国留学期间,师从世界著名经济学大师斯拉法和琼·罗宾逊,对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回国后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东北经济建设,参与新中国统计制度创建,并从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外国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外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被誉为“学贯中西”“史学论”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在中国的代表性人物。本文系统分析了斯拉法、琼·罗宾逊、宋则行之间的师承关系以及新剑桥学派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 方敏 赵华熹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12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左翼阵营中出现了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原创性、逻辑的正确性和当代的适用性的分歧。本文对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指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仅对第二国际其他理论家的研究做了批判性借鉴,而且具有自身的原创性,其方法论、逻辑和主要内容不存在反对者所谓的严重缺陷。结合帝国主义的当代发展,本文指出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基本分析仍然适用,具体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 刘充 姜力榕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146-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调节学派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经济学危机,以“调节方法”为分析工具,主张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做一个历史过程予以考察。在经济思想史的谱系中,法国调节学派处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位置,审视法国调节学派的成果和新进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梳理了法国调节学派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演进,发现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可以在制度形式、调节方式和积累体制等构成的概念体系中得到证明,而五类危机也蕴含其中;不同代际学者的研究有较强的延续性,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以及东亚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出口主义等问题为20世纪学者所关注,而强调国家在调节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是21世纪的重要理论转向。法国调节学派在方法论上兼顾经济和超经济因素、打通经济的微观与宏观、强调历史归纳、坚持矛盾分析法,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沈文玮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175-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包括劳动对象方面的数据要素、劳动资料方面的数字平台、劳动主体方面的劳动者劳动方式等,体现出了一定的共享特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利用新生产力的共享特征,采取运用数据要素推进公共资源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数字平台更好服务创新创业、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数字化发展以为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创新路径,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高泽华 邓永波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192-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近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公有经济的演变进行回顾总结和比较研究,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全球坐标和历史向导,本研究表明公有制和私有制各有优势和局限,根据国情和不同发展阶段,两者作用和结构各有不同,公有制与私有制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总体趋势。公有制有必要扶持保护,需要防止被误导,但关键在于自身的创新发展。相比对资本的直接管控,更应注重如何通过发挥公有制的作用来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公有制经济体量最大和发展成就最大的经济体,全球范围内没有太理想的参考经验,应有中国自信,立足于本国的理论和实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道路。
  • 齐昊 问严锴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6): 216-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迪庞卡·巴苏所著《资本的逻辑》一书充分反映了美国政治经济学界对《资本论》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该书既是一本优秀的《资本论》导读性著作,也是一本详细介绍马克思经济理论前沿发展的学术专著。该书在立意上继承了保罗·斯威齐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所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而且回应了同时代学术界的重要理论批评。该书结合了美国政治经济学界在价值与价格的对应关系、复杂劳动的还原、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值决定、产业后备军的测度、资本循环及两部类再生产体系的模型化、地租的形成、马克思—置盐阈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政治经济学经典与前沿的融合进行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