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2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17
  

  • 全选
    |
  • 刘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指导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如何领会《讲话》的基本精神,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从而科学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讲话》为指导,深入剖析了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自然性与人文性、科学性与阶级性、继承性与批判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逻辑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需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基本结论。
  • 董志勇 王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2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其提出具有时代重要性、现实基础性与历史必然性。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工作主线的背景下,共同富裕在强调供给侧的同时关注需求侧,侧重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两重视角全面地把握共同富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其实现过程中主体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共同富裕具有动态性、可持续性、关注群体差异、地方良性互动、以人为本、开放性等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抓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抓好存量和增量“两只手”,抓好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只手”,抓好农村和城市“两只手”,抓好人口和产业“两只手”,抓好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两只手”。
  • 乔榛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4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即要处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公平与效率、三层次分配、共同富裕与同等富裕和同时富裕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必须把握好两个关键因素:生产力发展和分配制度。无论是认识以上各个关系,还是处理这些关系,都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经济制度决定的分配制度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和共享发展又对共同富裕提出新要求,为此,更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借助生产力发展奠定的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最终使共同富裕在中华大地上变成现实。
  • 李玲娥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59-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界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联系山西省的实际分析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推动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动力转变、结构优化、体制完善、增长高效、环境改善、区域协调、开放提升和民生共享。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推动资源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穆娜娜 钟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8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发展、巩固提升和创新完善,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战略地位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转变。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维度也随之呈现出了不同的政策演变特征:服务内容由全产业链向生产性服务聚焦;服务主体由村集体向多元市场主体拓展;服务对象由各类经营主体向小农户倾斜;服务形式由多样化向农业生产托管集中。基于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结合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将在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形式等方面呈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为此,决策部门要充分领会和把握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要义,不断强化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及其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和学习,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社会化服务中的角色分工。
  • 申始占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113-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百年历程,其呈现出摸索、确立、改革和完善的总体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摸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的制度确立,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制度改革,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制度完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百年变迁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产权结构。结合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通过构建“所有权—权能调整”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结出一种评判标准。根据此标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百年变迁可以分裂为两种机制:一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激励相容较强机制,二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间接结合的激励相容较弱机制。于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言,识别并选择激励相容较强的产权机制是具备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 乔晓楠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133-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资本论》关于生息资本的论述出发,利用一个异质性主体模型来阐述利息率、杠杆率以及资产价格的决定机制。研究发现如果资本掌握的技术存在差异,那么生产效率的差异将会导致利润率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在社会总资本运动中的职能选择。于是,伴随着资本借贷关系的形成,利息率、杠杆率以及资产价格将被同时内生决定。此外,因为技术扩散程度会影响产业资本的贷款意愿以及利润率水平,所以在技术周期的不同阶段生产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收益率可能出现反向变动的情况,这也是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结合前述发现,本文还对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政策的难点、工具以及目标进行了讨论。
  • 李直 刘越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166-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分工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劳动关系与资本—资本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全球分工格局不断演化,但是相应理论的发展却逐渐缺失了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国际劳动分工理论(NIDL)讨论发达国家资本转移的原因,但未涉及资本积累能力差异化问题。脱胎于世界体系理论的全球商品链(GCC)与全球价值链(GVC)理论则完全忽视资本—劳动关系,只描述企业间不对等关系的现象,彻底与其马克思主义传统割裂。全球生产网络(GPN)理论虽复归了资本—劳动关系分析,深入讨论地方性的劳动过程,但也没能充分衔接劳动过程与资本积累,更遑论分析其对国际分工现象的影响。本文指出,调节资本概念对资本再生产条件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补充资本之间权力分化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国际劳动分工的分析应当充分融合地方性因素塑造的劳动过程、基于地方性再生产条件形成的资本差异化积累能力,以及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 李彬 孙思怡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188-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货币数量论,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下,无论古典货币数量论,还是现代货币数量论,本质上都是脱离生产过程的货币现象分析。因此,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现代货币政策存在忽略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局限性。长期大力度使用这种政策,不仅很难获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反而加重经济结构失衡,使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本文在考察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源头的基础上,认为以劳动价值论思维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货币政策的使用效果。
  • 孙小雨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5): 202-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斯基先后提出了加速数乘数模型和投资决定理论,作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两大理论基础,但他始终没有对这两大理论基础进行有效整合。明斯基的这一缺陷影响了后凯恩斯主义对其金融不稳定假说的评价,一些后凯恩斯主义学者从利润实现视角对该假说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强调投资决定理论将微观分析直接一般化到宏观经济,存在合成谬误问题。本文认为仅仅就投资决定理论而言,后凯恩斯主义的批判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其忽视了明斯基早期提出的加速数乘数模型。本文的研究从加速数乘数模型考察了后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利润实现问题。如果将明斯基的投资决定理论置于加速数乘数模型所设定的宏观经济情况中,那么这一理论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免于后凯恩斯主义的批判,而且两大理论基础可以由此整合为一个统一的金融不稳定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