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2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17
  

  • 全选
    |
  • 胡乐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发展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关键在于,明确稳定的转型方向、积极渐进的转型方式和双向互动的转型路径为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府权威、社会秩序和民间活力。中国未来的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和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社会建设并充分发挥社群治理的能动作用,保持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共生。
  • 蒋永穆 胡筠怡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绘就的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幅壮美画卷。一百年来,党推动城乡关系从分离走向融合,创造了伟大的成就,开辟了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正确道路,开辟了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人类奇迹,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城乡关系探索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29-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琼 张耀军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3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发展战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和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发展主题”的继承与创新,是“发展主线”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2021年,国内学者围绕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客观条件与战略意义,理论内涵与核心要义,实现路径与重点举措,新发展格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深化了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
  • 韩文龙 晏宇翔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4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要。结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我们梳理了2021年政治经济学者们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多种所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市场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等重点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报告综述如下。
  • 杨静 魏依庆 任振宇 胡文涛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69-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新的一年,学界围绕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战略定位、政策重点等,进行了富有创造力的探索,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与要求、方法与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成果。
  • 马慎萧 张建堡 周慧珍 刘常源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88-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 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耀眼标志和重要里程碑,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值此之际,我们系统梳理政治经济学界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探索、实践总结和意义提炼,深入总结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 贺立龙 刘丸源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1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召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48-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民共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表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共进”问题的理论分析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国民共存”和“国民共进”。共存是共进的基础与前提,共进是共存的结果与保障。对“国民共存”问题的分析应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理解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对“国民共进”问题的分析应建立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公有制二重属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性和商品性,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源。准确理解和把握“国民共进”,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关键,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 袁辉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64-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之间的潜在矛盾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发展,并引发货币品质维护的新问题。通过聚集成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上层货币支撑着下层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充分性,后者则更加灵活地适应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需要,同时导致再生产不顾消费界限而达到极度紧张和普遍投机。任何货币形式都不能解除货币关系的固有矛盾,信用货币的内生创造和货币金字塔的持续扩张,从而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必然以追求更高品质货币、货币等级全面收缩、重建货币基础和价值基础为归宿。因此,商品流通和资本主义再生产始终面临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内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及货币基础与金融体系之间矛盾的约束,尽管货币当局可以规训货币金融体系,并在危机时施以援手,但它无法消除危机。
  • 师博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82-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会产生具有重要价值的经济理论问题,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经济制度方面,数字经济能够节约经济成本、优化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范围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数字经济也会作用于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影响社会福祉。在经济运行方面,数字经济的技术特征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但数字经济所衍生的平台垄断会干扰市场秩序。在经济发展方面,数字经济对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外开放都具有积极效应。数字经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带来了全新挑战,数字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活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影响,以及完善数字经济相关的制度设计将是理论焦点问题。
  • 罗铮 宁殿霞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198-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西方数字平台经济的兴起,西方学者围绕“受众劳动价值论”与“情感价值论”对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价值增殖展开论争,却忽视了数字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非新的价值生产方式的实质。数字资本主义经济在“免费”“互惠”的表象下,掩盖了其凭借平台租金、数据商品售卖获利的“交叉补贴”特征,以及数字资本主义利润转嫁和在全社会范围瓜分利润的新特征。因此,以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为利润主要来源的数字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不过是 对生产部门工人所生产剩余价值的分割。数字资本主义经济的获利方式,离不开20世纪西方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变,但带来了垄断、“杀熟”、逆向商品拜物教、数字异化、社交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商品化等不利方面。探究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价值增殖,旨在趋利避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繁荣我国的数字经济。
  • 刘震 刘溪 刘志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2): 211-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