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2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1-17
  

  • 全选
    |
  •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共同富裕;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刘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14-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每一个实践探索阶段都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思想认知进程的一致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从学科体系形成和理论创新看,有三大经验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实践始终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构成理论形成和发展 的基本逻辑;三是不断站在时代和实践前沿推动理论的与时俱进。新发展阶段,要立足中国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升华。
  • 方福前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 《决议》提出了“两个确立”,将习近平同志确立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在毛泽东思想之后以主要贡献者的名字命名的第二个指导思想,并强调这两个确立 “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能够多次从失误、挫折和失败中走出来,不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致胜法宝就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而不是作为教条和本本,立足中国国情和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使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个目标,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道路创新,不断解决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
  • 何自力 李路遥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理论是思想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重要抓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加强党的政治、制度、作风和能力建设是政治保证。该思想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
  • 白永秀 吴杨辰浩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4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南方谈话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对当前我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立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思想,认为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二要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三要坚持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四要坚持胸怀天下,深化对外开放。
  • 张雷声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5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以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前提,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析为基础,研究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在揭示特定社会条件下收入分配特殊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人类社会收入分配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要义,奠定了我们深入认识和研究中国现行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分配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致力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从新民主主义分配制度的确立,到按劳分配制度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形成,凸显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分配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习近平分配理论等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性成果。
  • 韩文龙 周文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74-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源于他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源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法国及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贫困治理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吸收。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制度—生产力—个体”分析框架总结了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贫困治理理论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结合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发挥制度优势,通过构建贫困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重点解决制度性贫困、生产力贫困和个体贫困等多层次问题,形成了“国家—市场—社会”协同治理的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从价值思想、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果等方面实现了对西方贫困治理理论的超越。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新图景。
  • 张衔 杨莉 吴世艳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10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已经如期实现了精准脱贫的目标,成功按期消除了绝对贫困,这同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如何巩固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口的扶贫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退化或返贫,应当是后扶贫时代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经验证明,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按标准成功摆脱贫困以后,会出现一定的退化现象,从而需要有一个脱贫成果的巩固期。特别是那些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脱贫的地区和人口,有比较大的可能出现退化。因此,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规模性退化仍然有赖于脱贫人口和地区的自生能力的提高。
  • 张弛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12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领导经济工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动因是我们党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不同时期党、国家、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市场经济的引入是塑造党和国家关系的关键因素,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对于党领导经济工作十分重要。梳理分析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演进和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党领导经济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总结了新时代对于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新认识,可以指导新的经济发展实践。
  • 齐良书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141-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价值理论在经济学中占有核心地位。本文简要回顾了经济思想史上价值理论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几种主要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格理论——之间的对立和传承关系,逐一分析了这几种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关注每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否合理,逻辑推演过程是否正确,尽力避免意识形态角度的评断。主要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最忠于现实、逻辑也最自洽的价值理论;其他几种价值理论都存在前提假设严重脱离现实和逻辑上自相矛盾的问题。现代正统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虽然能为我们分析市场经济中供求与价格间的数量关系提供方法和工具,但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局限性和缺陷。
  • 苏立君 梁俊尚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16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理论上解决了复杂劳动还原难题,并将之应用于考察价格偏离价值量的测算。与现有的理论研究的视角不同,本文认为技能形成过程与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性质不同,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本文将这一思想体现在还原模型中,修正了置盐的模型。此外,本文将 “工资品作为货币背后不变的价值尺度”,来避免基于 “新解释”在总量层面定义的 “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所造成的理论困难,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价格偏离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作为经验研究的新依据。
  • 刘慧 李文见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183-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危机日益加剧,凯恩斯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地被新自由主义所取代。新自由主义从意识形态、全球化与竞争力、不平等、经济与社会政策、公共财政等方面对福利国家发起了攻击,其目的不是取消福利国家,而是改变福利国家的内涵,使之服务于新自由主义,其核心利益关切点不再是社会大众,而是金融资本。在这一背景之下,欧洲许多国家改革了福利国家的一些基本要素,主要体现为工人权利削弱、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社会保护体系市场化、社会对话弱化、公共部门缩减、社会包容性下降。就欧洲福利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欧盟无法在欧洲一体化的开放议程与传统福利国家目标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同时,中左翼的第三条道路已无能为力,而激进右翼政党的民粹主义立场难以影响福利国家的收缩趋势。总体来看,欧洲福利国家的危机深深植根于金融资本的全球积累及其造成的危机。随着金融资本主义的延续,危机将不断加剧,欧洲复兴福利国家的前景将更加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