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1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17

  • 全选
    |
  • 张亚光 毕悦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3-18.
    摘要 ( 14 ) PDF全文 ( 18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阶段和大革命时期,党的早期领导人立足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语境,基于报刊这一传播平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早期实践。这一实践历程有两大鲜明特质,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身兼领导人和理论家的“双重角色”,缩短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革命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周期;二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承担起培育精英与启蒙大众的双重使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传播与中国化的新道路、新境界。这些特质对中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亦对新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 王婷 苏兆霖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19-44.
    摘要 ( 33 ) PDF全文 ( 65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断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本文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渊源和演进脉络,描述了这一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最后提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思路和方向。
  • 刘丸源 邹曦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45-62.
    摘要 ( 13 ) PDF全文 ( 7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思想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实践产生、发展和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经历了革命时代工农脱贫思想萌芽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反贫困思想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形成与完善等四个阶段。其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减贫与发展减贫的辩证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将其与新的背景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巩固脱贫和减贫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服务。这一思想体系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发展创新、新发展阶段中国脱贫巩固与贫困治理、全球各国减贫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孙小雨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63-89.
    摘要 ( 26 ) PDF全文 ( 9 )   可视化   收藏
    哈罗德刀刃均衡问题提出了正常产能利用率路径的不稳定性假设。后凯恩斯主义(包括卡莱茨基主义和哈罗德主义),以及古典—马克思主义都对产能利用率不稳定性的调整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理论,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对产能调整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第一,后凯恩斯主义和古典—马克思主义都忽略了长期内需求侧对产能扩张的限制性影响。本文通过引入实现剩余价值率概念,发现维持剩余价值率的目标会迫使企业主动控制产能扩张型投资。第二,如果放弃资本产能比不变的假设,并引入资本深化型投资和产品创新型投资,那么在已有的产能调整研究中,有关低于正常水平的产能利用率会降低投资增长率这一重要设定可能并不成立,从而为分析经济不稳定性和调整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
  • 黄彪 赵晓楷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90-112.
    摘要 ( 16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考察了两部门新卡莱茨基增长与分配理论中需求体制存在的逻辑问题。新卡莱茨基学者在两部门模型中从行业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需求体制的概念,即工资导向型、利润导向型和混合型需求体制。本文认为两部门框架下总量需求体制并不确定,同时两部门模型下的收入分配会受到有效需求的影响。此外,当存在技术选择问题时,收入分配变化会导致需求体制转轨或“再转轨”。这些问题表明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体制。尽管新卡莱茨基理论为研究分配与需求(增长)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框架,但在利用该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时需要注意其假设合理性、逻辑一致性和中国经济的特点。
  • 吕守军 阎颖超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113-134.
    摘要 ( 19 ) PDF全文 ( 66 )   可视化   收藏
    北欧模式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受法国调节学派影响而兴起的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该学派通过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北欧五国的经济政策的深入分析,并在对其他的北欧模式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北欧经济政策模式”。本文对北欧模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北欧经济政策模型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该学派认为,北欧国家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的初期,面临新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压力,但仍延续了60年代的经济政策惯例;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欧国家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框架和经济政策向新自由主义转向。北欧经济政策模式理论以产业结构为中心建立起了更加立体、全面的北欧分析方法。本文对北欧模式学派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该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意义。
  • 贾利军 陈恒烜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135-157.
    摘要 ( 25 ) PDF全文 ( 11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都为后进国家实现了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而一个完备的机会窗口存在两个不可分割的维度,即与技术动态性相关的技术窗口,以及与政策动态性相关的政策窗口,两者协同发力促成新技术与新政策范式的正反馈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历史上看,19世纪的美国正是抓住了当时完备的机会窗口实现了技术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当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在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的同时,更为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而要放大这个机会窗口推动效应的关键是要实现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的协同演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数字技术与产业政策视为一个整体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之中加以考量,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最终实现技术赶超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
  • 余小琴 马梦挺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158-182.
    摘要 ( 29 ) PDF全文 ( 51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劳动力再生产所内嵌的制度结构出发,讨论了1993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工资增长三阶段性变化的原因。农民工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和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劳动过程在空间上的城乡分离,是农民工工资相对低廉的制度性原因。2004—2015年农民工工资的高速增长,直接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的耗尽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但工资上涨反过来又加速了农民工向城市的家庭化迁移,因而在整体上抬高了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然而工资增长的趋势在2015年之后并没有延续,这表明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需要与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适应。
  • 谢超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183-206.
    摘要 ( 23 ) PDF全文 ( 5 )   可视化   收藏
    剩余价值理论能否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乎后者实现学理化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卓炯就系统性地探索了剩余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适用性问题。他认为,剩余价值范畴具有二重性,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作为一般性的剩余价值范畴可以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卓炯的观点类似的还有蒋学模、程恩富等人。在批判继承了卓炯等人观点的基础上,孟捷进一步推进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社会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这一规律解释了生产力进步与剩余价值增长互为前提的关系,具有理论参照系的意义。此外,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关于中国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估算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范式”,该范式更完整、系统地将《资本论》的原理与规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解释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国家的经济作用。
  • 闻媛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6): 207-224.
    摘要 ( 24 ) PDF全文 ( 48 )   可视化   收藏
    从道德哲学中独立并进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研究由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塑造而成。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在18世纪开放的学术空间中,各种体现着不同理性的研究范式既彼此渗透和融合,亦相互对立和论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然而,典型的现代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深刻的工具理性化进程。为顺应时代的特点与要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学科专业化所作的努力以及莱昂内尔·罗宾斯对经济学的性质与意义所进行的界定,使主流经济学在强调工具理性的同时,逐步远离价值理性。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后工业时代开启了有关价值、意义、情感、道德等深层问题的讨论。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学者们努力重建经济学的价值维度,从人的行为动机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入手,尝试架构起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