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18年, 第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09
  

  • 全选
    |
  • 卫兴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洪银兴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2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顾海良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38-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程恩富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4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简新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6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晖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7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何自力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7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谢地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蒋永穆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8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任保平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94-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孙善豪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03-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第一版在1867年出版后,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大量调整和改动,并于1872年出版了第二版。本文介绍了马克思《资本》的结构的演变,对比了第二版与第一版的差异,包括对附录和标题的改动、新材料的加入以及对新章节的安排。本文详细探讨了第二版中对价值形式所作的四个层次的叙述的变动,分析了第二版新增的第四节“拜物教” 的主要内容。文章着力揭示黑格尔逻辑学在马克思谋篇布局时的作用。文章认为,第二版对价值形式和拜物教的改动较之第一版对理解马克思的方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建议对照阅读第一版。
  • 骆桢、张衔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2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的持久性研究主题。但是,在当代经济增长文献中,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劳资关系却关注不多。这削弱了增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劳资关系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在一个由马克思扩大再生产图式发展而来的动态非均衡的一般增长模型中,遵循马克思经济学传统,将劳资关系纳入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劳资关系下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运动,并说明了不同类型的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应当构建合作高效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以保证技术进步带来的
    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 赵磊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4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很多人知道《资本论》的结论,却不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很多“马克思主义” 学者接受唯物的世界观,却不接受唯物的历史观。这个挑战引出了一个有关方法论的深刻提问:拒不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者,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基于《资本论》中有关方法论的种种误读,笔者引申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域:第一, “研究”和“叙述”的方法区别;第二,《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三, 《资本论》的方法论源头;第四,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不懂《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价值转型理论” 和“劳动价值论” 被误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逻辑实证主义以及证伪主义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虽然崇尚“实证” 精神,但其唯心史观的方法论阻碍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者必然是唯物主义者,但唯物主义者未必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刘晓欣、张艺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58-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虚拟经济理论,分析了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及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理,通过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三部门投入产出模型,分离了虚拟经济中的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中的虚拟经济,在此基础上,测度虚拟经济中自我循环的总量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总量;考察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别对就业、税收和投资等的宏观经济影响。理论分析认为,虚拟经济的基本部门是金融和房地产,其自我循环指在金融和房地产内部以自行增殖为目的的、脱离以实体经济为价值决定的虚拟资本的独立化运行。实证检验
    发现:美国虚拟经济自我循环规模膨胀显著,对自身的关联性高企,而对以制造业为主的第Ⅰ类实体经济关联性渐弱,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Ⅱ类实体经济关联性持稳。虚拟经济对经济总体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呈反向变化,与之相对,第Ⅰ类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感应度明显减弱,第Ⅱ类实体经济则相对平稳。另外,基于增加值结构的宏观效应表明,虚拟经济投资引力和税赋压力优于实体经济,但带动就业的效果有限。
  • 王永兴、宋玉峰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80-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此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既坚持“国家统治” 的政治本质,又充分认识到国家履行其社会职能的基础重要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十九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视角出发,理清国家治理问题的内在历史发展逻辑,探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指导意义。
  • 亨利克·斯莱费尔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 197-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剩余范畴招致了诸多质疑与反对,并且,巴兰和斯威齐似乎也并未完全理解经济剩余的所有理论意涵。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实际运行的角度考察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积累动力的决定性因素,有必要超越纯粹比较性的分析框架,采用动力学框架才有可能领会经济剩余这一范畴的重要性,并且才能理解它在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中的地位。因此,文本从比较经济剩余与剩余价值的角度,探讨了资本积累(以及利润率水平) 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该方法有助于厘清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垄断资本主义运行规律有关的一些理论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