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5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17
  

  • 全选
    |
  • 胡乐明 毛安琪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是经济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需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出发,明确其内涵与特征。经济学知识按效用属性可分为实证性、规范性、政策性知识,按适用范围可分为普遍性、类型性、地方性知识,按表达形态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是坚持中国立场、植根中国传统、立足中国实践、诠释中国经验、具备原始创新的知识体系,是知识类型多样、理论范式多元的综合知识体系,呈现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推动中国经济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治理体系的系统变革。
  • 谢地 钟玲玲 孔晓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全球深入推进,我国也以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指向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不断为新型工业化赋能增效对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至关重要。本文全面梳理了新型工业化相较于传统工业化的新特征,指出政府与市场赋能新型工业化并非线性、完全排他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阐释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赋能逻辑,强调市场作为一种“自组织”力量与政府作为一种“他组织”力量在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需要协同配合。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从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际出发,避免陷入“产业政策等同于计划经济”,或者“不实施产业政策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等话语窠臼。
  • 葛林羽 安同良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作为颠覆性技术深刻重塑全球就业结构,其影响通过替代、创造及产业结构变革引致三种机制体现。替代机制下,智能系统逐步取代制造业流水线作业、基础白领重复性工作等低技能岗位,导致这类岗位数量持续缩减;创造机制催生人工智能工程师等新兴职业,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空间;产业结构变革引致机制推动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重新配置,向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转移。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普遍缩减,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显著,服务业成为就业主力。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激增与中低技能劳动者转型压力形成反差,凸显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面对结构性失业、技能提升压力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挑战,需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改革、企业培训、劳动者自主提升等多元路径,协同优化就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就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贾利军 李耀正 何增平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技术革命的导入期,劳动力市场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历史经验考察表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周期性变化规律,在技术革命的不同阶段,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不同特征,实施政府干预的就业政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数字经济时代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应充分考虑本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就业问题的周期性特点,以总需求扩张和就业岗位创造为首要手段。同时,就业优先政策应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总需求调控手段,兼顾就业创造的总量效应与结构效应。应探索实施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就业支持计划,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从而实现数字时代的高质量充分就业。
  • 姚东旻 于曙光 王艺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构建全球税收治理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税收协定网络演进的阶段和影响机制。全球税收协定网络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结构到“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转变,并逐步向多边税收治理模式转型,其本质是新兴经济体通过重构税收协定网络,打破了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垄断和传统依附关系,推动全球治理由单向剥削向多极博弈转变,印证了资本全球化与政治经济权力再平衡之间的深层互动逻辑。签订税收协定的数量、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地理邻近性等因素,是影响国家(地区)间税收协定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跨境避税新挑战,基于全球税收协定网络构建多边税收治理的积极力量,对于协调全球税收治理和建立新型国际税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刘震 余孟繁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马克思生产社会化理论为视角,剖析数智时代劳动者分化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的生产社会化使资本主义分工突破了以工厂、企业为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劳动者分化现象。这一分化并非单纯源于技术进步或个体技能差异,而是资本主义分工体系在社会生产中的扩展结果:高技能劳动者通过生产资料间接指挥低技能劳动者,形成“指挥-服从”的生产过程,其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积累逻辑的延续。该结构短期通过外包、弹性雇佣等方式转移劳资矛盾并提高资本利润率;长期则加剧教育投资效率降低、影响劳动力再生产,导致中等收入陷阱与生育率下降等问题。我国需通过调整分配结构、优化教育导向等措施化解矛盾,避免陷入劳动者分化导致的困境。
  • 丁晓钦 崔泽鹏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本论》及其手稿蕴含丰富的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衡量富裕水平的尺度是自由时间,共同富裕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提供政治保障,生产资料公有制提供经济制度基础,分配方式由按劳分配过渡到按需分配。《资本论》及其手稿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的意义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制度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 黄瑾 鲁保林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建平教授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他是国内最早运用文本分析方法研究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学者,开创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文本流派;对《资本论》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系统性研究,填补了中国《资本论》方法论研究领域的空白;研究《资本论》创作史,全面梳理了黑格尔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深刻影响以及恩格斯对《资本论》的巨大贡献。李建平教授创新性提出劳动价值论具有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种形态,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一种全新阐释;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层次规律,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学理思考;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内涵,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拓展性研究;开展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研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竞争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逻辑主线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建构性研究;在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和教材编写方面,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周文 许凌云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主义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深层次的概念,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表明,能否科学认识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把握,我国才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然而,社会主义本质不是固定的、永恒的,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进入了以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变化需要我们赋予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话语表述、发展路径、发展动能、发展意涵等四个方面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丰富和发展,完成了对这一理论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未来,围绕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 齐昊 高新远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流行的“三驾马车”思维范式错误地将消费与投资视为孤立的、可相互替代的两种需求。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提出:第一,消费与投资是社会再生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动态的循环互动关系;第二,生产力的跃迁将重构社会再生产系统,打破消费与投资之间旧的关系;第三,只有在生产力跃迁过程中同步调整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产生充沛的社会消费力,才能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进而,本文回顾了党和国家调节消费与投资关系的历史过程。党和国家在宏观经济治理中总体看待国民经济循环,统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因时因势调节消费与投资,充分体现出宏观调控的系统思维。当前我国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系统布局,投资端和消费端协同推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


  • 黄泰岩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逄锦聚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称该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出版,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号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性探索。一、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因而该书遵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因此,该书是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
  • 孟捷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5, 16(4): 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范畴,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1)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