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674-7542 CN 11-5859/D

2021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17
  

  • 全选
    |
  • 刘伟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是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理论结晶,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之问,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说体系,并把其理论、方法运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是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的科学创造。
  • 李建平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1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了《资本论》的三大理论贡献:一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和具体两种形态;二是《资本论》的辩证法既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理论;三是作为“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的《资本论》有机结构体系理论。这三大理论贡献对我们今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刘灿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学科的认知包括认识学科内涵、学科性质与任务、学科发展进路等核心问题,关系到如何构建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深化学科认知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要坚持几个重大原则,包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要以生产关系分析为核心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主线;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要体现学科的创新发展。
  • 宋冬林, 谢文帅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47-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黑土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出现严重的退化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但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下,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面临着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难题,梨树模式则为实现东北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梨树模式能够遵循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逻辑主线,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新方案和“五位一体”研发推广应用新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转变。基于梨树模式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应当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加快建立健全东北黑土保护利用生态补偿机制、长效机制以及法制体系。
  • 谢地, 贺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6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相关学科的“硬核”部分。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处理好若干重要的关系,例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文本研究与实证分析的关系、问题导向与理论抽象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史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经济思想史的关系、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叙事的关系,等等。
  • 丁堡骏, 刘泽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79-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显著特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就是不经过或者至少不完整地经过人类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既可以继承资本主义的时代成就,同时又可以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痛苦和不幸。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建成社会主义,是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实践成果,而后来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背离这一理论,断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坚持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道路,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类社会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跨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王庚, 刘向东, 李陈华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111-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业资本加入后工商之间、部门之间的利润平均化问题,由于涉及纯粹流通费用补偿和价值转形这两方面难题,至今尚未得到解答。本文在对已有纯粹流通费用补偿范式分析评判和对转形问题的百年争论梳理评述的基础上,基于马克思考察商业资本时的理论抽象,构建了以商业部门为中介的社会产品转售体系和投入产出体系,在此基础上围绕遵循马克思原意且形式逻辑自洽的B体系转形理论,建立了囊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价值转形模型,从而对商业资本加入后一般利润率如何通过部门间竞争形成的问题做出了解释。
  • 李彬, 张建堡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136-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克思以英格兰银行为例,深入地研究了中央银行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具有国家货币管理机构和信用枢纽的双重性质,这决定了中央银行有应对经济危机的内在职能。二是存在两种货币危机,即货币资本运动引发的“特种危机”和“任何危机的一个阶段”。针对“特种危机”,中央银行的应对措施既可能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缓解危机,也可能引发货币囤积、信用停滞、金融恐慌,从而使危机形势进一步恶化。三是中央银行无法消除后一种危机,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般规律决定的。马克思关于中央银行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作用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生命力,对我们理解经济危机、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李晓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149-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形势的迅速变化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但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单纯的经济学研究往往无法解释现实,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间的分立与隔绝状态不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需要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打破经济学尤其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壁垒;第二,加强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综合性研究;第三,注重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对外政策影响的研究;第四,加强对国际货币、资本、金融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并从货币权力视角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第五,加强对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过程中“挑战国陷阱”问题的研究。只有在解决好上述五个问题的基础上,国内理论界才能构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大国关系理论,并以此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崛起。
  • 于金富, 陈文龙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167-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国家主体性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对中国国家主体性问题仅仅进行一般性研究是不够的。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社会历史传统与客观现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有其特殊属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国家定位的特殊性、国家职能的特殊性和国家制度的特殊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家主体性”的特殊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我们科学地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内容与理论框架;可以明确区分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助于构造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可以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性与显著优势,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林光彬, 马陆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185-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经营城市,在中国既被视作国家发展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又因其政府主导的特征被批判为是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扭曲。中国政府经营城市首先属于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次属于经济范畴,在城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下,政府经营城市表现为“国家、政府、城市”三者间的相互替代和互动影响。本文借助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范式构建“国家—政府—城市”理论分析框架,通过研究中国政府经营城市的阶段性主导力量和结构模式,发现中国政府经营城市的历史演进轨迹表现出“国家直接经营城市—适应市场化的转型调整—国家、政府、城市相互匹配治理”的过程;只有形成国家、政府、城市三者间的良性互动、培育城市力量、坚守行动边界,才能形成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政府经营城市模式,真正建立推动城市、政府、国家实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 王晋斌, 厉妍彤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203-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伟大实践走过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和金融自由化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强调通过国有所有权来实施金融控制战略,通过金融控制来有效降低或阻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和“传染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去解决金融监管始终滞后于金融创新带来的现实或潜在系统性风险难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在持续深化。在进一步寻求金融控制程度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之间的最佳组合上,在让金融回归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属性上,在发展普惠金融弥补市场天生之不足、促进公平增长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1, 12(1): 22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